公司新闻行业动态激光百科新闻月报图片中心视频中心

《武汉城市合伙人》记者专访陈义红博士

时间:2018-05-28 来源:新特光电 访问量:3404

访“武汉城市合伙人”、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红

情归光谷,半生追“光”仍少年

——访“武汉城市合伙人”、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红 □李艳芳

陈义红

对武汉而言,"中国光谷"如同这个城市的一张耀眼名片,它是中国光通信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更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而十多年前的光谷是怎样的图景呢?当时激光技术产业刚刚起步,没有雄厚的资金技术支持,没有尖端的科研团队加盟,也没有广阔的市场;有的只是政府拟定的绘画和蓝图,有的只是荒草丛生的规划园区和一群满腔热血的拓荒建设者。他们中有这样一位:他放弃海外高薪、名校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在故乡呼唤的时候毅然回归,随后披荆斩棘,与光谷共同走上一条从筚路蓝缕到星光熠熠的征程。他,便是“武汉城市合伙人”、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红。

2018年3月,正是百花争妍笑春风的美好时节,本刊记者在位于东湖高新区新特光电工业园办公大楼采访了陈义红董事长。他红光满面,未语先笑,作为湖北老乡,有一种让人一见如故的亲和力。他宽敞的办公室有一幅近5米长的中国山水写意背景图,气势磅礴,令人印象深刻,仿佛透出主人在采访中时时流露的气质——既有脚踏实地的务实,又有仰望星空的信仰。

银幕神话萌发激光梦

陈义红出生于湖北荆州农村,8岁才开始上学的他,9年学完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17岁成功考入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从村小学、初中,再从镇高中到武汉的大学,乃至后来留学新加坡,陈义红的经历,多少带着点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色彩。“唯有自己的努力,才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我从小就很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是我一直在做的事。”陈义红说道。但他对事绝不是三分钟热情的态度,“我也是一个很能坚持的人。”刚升入高中,陈义红的数、理、化基础并不好,经过半年的努力,逐渐有了起色,后来还在荆州地区的各类竞赛中得奖。

正是在高二,陈义红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班主任周恒山老师。“他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教我们物理,课余经常会讲起他的大学生活”。班主任的描述,让陈义红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带着这份向往,他只身一人来到当时的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就在那里,他选择了激光专业开始了自己人生独特的追“光”之旅。

许多人对于陈义红的了解,源于他因一部电影爱上激光,为激光梦出国,又为激光梦回国的经历。“我是一个不断尝试但又能够始终坚持的人。”这是陈义红对于他的“追光之路”的描述。不断尝试是为了追梦,始终坚持是为了圆梦。

谈到选择激光专业的原因,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故事讲得也不算出彩,但是对于激光的刻画,称得上“梦幻而神奇”。“在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都很爱赶时髦,激光就是最时髦的专业,而华工在这方面也很有优势。”因为对激光的热爱,陈义红来到喻园,度过了人生中最青春也最难以忘记的15年。

和大多数80年代的校友一样,陈义红对于大学的记忆,最深的便是一个“学”字。陈义红一直认为自己是深受华工严谨学风影响的一代人,他回忆说,“早读和晚自习是我大学坚持最久的习惯,因为图书馆和教室座位不够,经常是跑着去抢位置。”

“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一定要多去尝试,过得丰富多彩。”时隔30年,再次回忆大学生活,陈义红还是充满了感激。在学习之余,陈义红尝试过许多学生工作,也曾蹚着泥巴去东湖游泳,闲暇时还会和系里的学生一起围着仅有的一台电视机,乐在其中。

本科毕业后,陈义红考入本校读研。硕士期间,陈义红跟着导师丘军林教授从事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打标机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攻关,他们做出了当时最好的打标机,并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也是在这个时候,陈义红结识了在中文系就读的妻子。两人这段起于华工的姻缘,传为佳话。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研究生毕业的陈义红继续留校任教,教授《计算机算法与语言》等基础和专业课程。同时,他还担任了系研究生辅导员,后来的华科副校长骆清铭、光电学院院长张新亮、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等都是他这个时期值得骄傲的学生,而武汉光电行业里的许多佼佼者,许多也曾受教于他。

狮城深造情归故园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1993年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所属的精迪制造技术研究院(现为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与我国清华、南航、西安交大和华工四所大学洽谈技术合作项目。其中与华工合作的项目正是激光领域。那时,陈义红已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学科研也小有成就,但一向求新的他,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东西,很想去外面的世界了解激光最前沿的知识。精迪制造技术研究院得知后,专门向南洋理工大学申请,特许陈义红边读博边在该研究院工作。这也引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特批博士生”的奇迹。

“激光一直是我所热爱的,我希望去国外接触最前沿的学科理论,取得更大的突破。”于是,陈义红告别妻女,只身来到新加坡。虽然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但新加坡对于人才和科研很重视,陈义红很快就融入其中并展露头角。

在问及他为什么在大学工作这么久了还要选择留学时,他说:“从主观来说,是我这个人不甘平淡,渴望生活能有所变化,而激光正是我感兴趣的;客观条件也有,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需要为经济建设锻造人才,而华工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深造和培养。”

初到新加坡,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待遇让他能够潜心治学。新加坡虽小,却对人才高度重视,社会的尊重和科研环境的优越,把他对激光的热爱彻底激发了出来。精迪技术制造研究院的设备都是从美、德、日等先进国家进口,自动化程度高,全是计算机编程操作,研究院特别鼓励研究员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陈义红与新加坡的一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制多功能激光加工设备。对知识深厚、富有研究经验的陈义红来说,这个项目可谓手到拈来。一边读博一边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200多页的博士论文完成之日,就是堪称东南亚首创的激光加工设备项目成功之时。

给他颁发博士证书的,是时任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先生。“这个细节,也可看出这座花园城市对于人才和科研的重视,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故土,一种迫切想将国外先进技术和观念带回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陈义红说。

不久后,他成为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新加坡,陈义红被委以重任,成为研制激光加工设备的开拓者之一,开启由自己设计制造激光器的先河,并先后帮助三个公司研制激光器。这个时候,他的年薪增至60万人民币,成为业内无人不晓“Doctor陈”。

然而,再优越的条件,再富裕的生活,也无法平息陈义红日渐浓厚的乡愁,他越来越不安于在新加坡的这种平静现状。“我虽然在新加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有故乡能够圆我的‘激光梦’。”思忖再三,他决定在新加坡先“试水”创业,便与妻子商量在新加坡先开一家公司,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关注激光的发展态势,寻找回国服务的契机。

2000年5月,时任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和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唐良智,率武汉经贸团来新加坡招商引资、招揽贤才。彼时这个经贸团正由陈义红负责接待,而唐良智和他则是华工的同届同学。他乡遇同窗,两人一见如故。唐良智向他介绍了武汉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创办情况,听说陈义红从事的是前沿激光项目的研发,当即鼓励他回到光谷创业。

两人就此一拍即合。一个月后,陈义红即辞去了新加坡的职位,告别了优厚的待遇和令人艳羡的生活工作环境。“没有胆量开始,就永远不会成功。总要试一试,我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2000年12月,一过完圣诞节,他就告别新加坡的妻女回到中国,来到武汉光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创立了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

“对我个人来说,在外面呆久了会有家乡情结,乡情、亲情对我来说很重要,虽然武汉当时的整体环境不如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但我喜欢这里,也早早习惯了这里的饮食和文化。”陈义红如此对记者袒露当时的心情。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刚进光谷时,这里没有几家激光企业,抱着技术“饿肚子”,是光谷激光产业当时的真实写照。他和一起回国的挚友赵兵住在办公室,吃饭在食堂,生活设施缺这少那,与新加坡的生活判若天渊。但是由于政府惜才爱才,非常关心,创业者初期通常遭遇的“资金、产品、市场”三大难题陈义红也遇到过,在当年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他高兴地发现,自己从新加坡带回的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项目在国内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2001年4月,湖北光通开发的第一个产品“大功率全固化固体激光器”,通过了湖北省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而在之前的3月,湖北光通就出售了第一台二氧化碳激光打标机。这种光束质量好、峰值功率大的激光设备很快就赢得了国内外一些企业和用户的关注。

“我们的产品吸收了国外的新技术,元器件用料考究。我一直相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就在2001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湖北光通即开发出了一系列激光产品,如激光打标机、激光雕刻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等,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湖北光通在国内的激光设备市场后来居上,很快拓宽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不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仅这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一千多万元。

追梦光谷打造激光园

2005年,与湖北光通合约期满后,陈义红组建了自己的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从零起步,开发、生产和销售激光产业链上游的激光器和核心激光配件,如陶瓷激光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

此后,新特光电的产品逐渐赢得了这样的口碑:欧美品质,中国价格。陈义红也完成了由学者到企业家的转变。作为新特光电的创始人,陈义红把公司从零起步发展到目前激光销售额突破亿元,归功于创业环境好。公司成立之初,急需流动资金。东湖开发区主动提出为陈义红融资1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之后,还有许多优惠政策支持。曾经,公司窘迫得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但他不言放弃。 “成功还在于专注与坚守。”一路走来,陈义红感叹,他一生只专注于激光,把激光做到极致才能成功。

陈义红

2014年,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总投资1亿元的武汉新特光电工业园悄然矗立在武汉光谷二路。园区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产业大楼、研发楼、厂房、员工宿舍等一应俱全。有了它,再也不用租厂房办公司了。

从2003年回国到现在,陈义红已经先后获得“武汉市优秀企业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还担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

在人才引进上,他借鉴国外以人为本的理念, 采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依据工作表现和业绩,对优秀员工给予奖励,提供出国考察深造的机会。加班太晚,他就请员工吃饭;员工生病,他也放下工作亲自去医院看望。

在人才政策上,陈义红建议,“引才”与“留才”需并重。他认为,相对于政策,营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氛围,让归国人才感受到回国后舒适、宽松的创业、工作环境,才不失为留才的好办法。

有人说,年轻时想的是建一座通往月亮的桥,或在地上造一所宫殿,而中年以后便只想搭一个棚。可对陈义红来说,他辗转海内外追“光”半生,仍然如当年那个因银屏激光神话而心生梦想的少年,不改初心,对追寻那束最亮的光矢志不移,正如他在首届楚商大会上曾这样说过,“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回国,选择创业,我还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吗?回到祖国,回到武汉,我把实验室的成果推向了市场,打造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由此,我从内心感谢祖国、感谢湖北和武汉给了我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也从内心感到欣慰,我终于能用毕生所学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

陈义红

(《武汉城市合伙人》杂志封面)

本文发表于《武汉城市合伙人》 2018/2 总第12期 20-23页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